根据《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商品房买卖欺诈的民事责任主要包括:
1. 惩罚性赔偿欺诈行为的惩罚性赔偿:
故意隐瞒没有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的事实;
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抵押或出卖给第三人;
故意隐瞒房屋为拆迁补偿安置房屋的事实。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若开发商存在以下欺诈行为,买受人可请求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
若开发商欺诈行为构成“消费欺诈”,要求退一赔三(赔偿金额不足500元的按500元计算)。
3. 其他损失赔偿包括但不限于:
中介费、按揭手续费、装修损失;
因维权产生的合理费用(律师费、诉讼费等)。
二、行政责任:行政处罚若开发商存在虚假宣传、违规销售等欺诈行为,住建部门或市场监管部门可依据以下规定进行处罚:
1. 行政处罚依据《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88号):
第6条:未取得预售许可证销售房屋,处以警告、责令停止销售、没收违法所得,并处已收取预付款1%以下罚款;
第33条:虚假宣传或返本销售,处以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广告法》:
若广告存在虚假宣传(如虚构学区房、夸大配套设施),可处广告费用3-5倍罚款,20万元以下至100万元以上罚款(情节严重时)。
《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
对违规情节严重的开发商,可降低资质等级或吊销资质证书。
2. 典型处罚案例案例1:某开发商因虚假宣传“学区房”被市场监管部门罚款50万元,并责令整改(参考案例:(2021)京0105行罚字第XX号);
案例2:某房企因未取得预售证违规销售被住建局处罚款30万元并记入企业信用档案(案例编号:2022建罚字第XX号)。
三、刑事责任:追究欺诈罪名若欺诈行为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开发商或直接责任人可能面临以下罪名:
1. 合同诈骗罪构成要件: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财物;
涉案金额较大(通常5万元以上)或多次实施。
刑罚:
数额较大(5-50万元):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50-250万元):3-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250万元以上):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2. 虚假广告罪适用情形:
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对房屋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
刑罚:
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3. 其他相关罪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若开发商以购房名义非法集资;
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伪造房产证、预售许可证等。
4. 典型刑事案例案例:某开发商虚构“现房销售”,骗取购房者定金后携款潜逃,涉案金额1200万元,主犯被判12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020)沪01刑初XX号判决书)。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条 【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 因房屋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不能交付使用,或者房屋交付使用后,房屋主体结构质量经核验确属不合格,买受人请求解除合同和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
2025-05-27 16:27
2025-05-27 16:12
短期措施:联合业主向政府投诉,申请预售资金监管或协调复工。
法律途径:起诉开发商解除合同,要求返还房款并赔偿损失,同时处理银行贷款问题。
长期维权:关注开发商资产处置,参与破产清算或刑事追责。
2025-05-24 09:23
无预售证的现房是否可签合同需分情形判断。若现房已取得竣工验收备案及现售备案等法定手续,即使无预售证亦可签订有效合同;若未完成现售法定程序仅以现房名义销售,合同可能被认定无效。购房者应重点核查房屋的合法销售资质,而非单一依赖预售证。
2025-05-24 09:18
在一房两卖中,若卖方违约导致前买主无法取得房屋,前买主可解除合同并要求卖方承担返还购房款、赔偿损失及惩罚性赔偿(不超过已付房款一倍)的违约责任。若房屋已过户给后买主,前买主无法主张继续履行合同,但可通过法律途径索赔。
2025-05-24 09:16
买房后要求退还违约金的核心在于证明对方存在违约行为,并依据合同条款或法律规定主张权利。具体可通过协商或诉讼实现,关键步骤包括证据固定、责任划分及法律程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