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所谓五保户,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五保户”是指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在吃、穿、住、医、葬方面享受政府提供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的村民。其次,如果所建房不是集体养老院性质,而是归于五保户个人名下,应视为个人财产,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生前个人使用,去世后如果五保老人与他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则按遗赠扶养协议处理。如五保老人立有遗嘱将遗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继承,或者将遗产赠给国家、集体以及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的,其遗产归其遗嘱继承人或受遗赠人所有。在没有遗嘱和遗赠抚养协议的情况下,五保老人遗产由法定继承人所有。但承担五保供养义务的集体组织或五保供养机构(敬老院、五保老人之家等),有权要求扣回五保费用。在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情况下,应按照《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条,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归国家所有,用于公益事业;死者生前是集体所有制组织成员的,归所在集体所有制组织所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条 【无人继承遗产的归属】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归国家所有,用于公益事业;死者生前是集体所有制组织成员的,归所在集体所有制组织所有。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第六条 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
2022-09-16 10:36
首先,所谓五保户,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五保户”是指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在吃、穿、住、医、葬方面享受政府提供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的村民。其次,如果所建房不是集体养老院性质,而是归于五保户个人名下,应视为个人财产,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生前个人使用,去世后如果五保老人与他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则按遗赠扶养协议处理。如五保老人立有遗嘱将遗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继承,或者将遗产赠给国家、集体以及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的,其遗产归其遗嘱继承人或受遗赠人所有。在没有遗嘱和遗赠抚养协议的情况下,五保老人遗产由法定继承人所有。但承担五保供养义务的集体组织或五保供养机构(敬老院、五保老人之家等),有权要求扣回五保费用。在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情况下,应按照《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条,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归国家所有,用于公益事业;死者生前是集体所有制组织成员的,归所在集体所有制组织所有。
2024-05-07 10:54
建议直接咨询当地的土地管理局,如果土地管理部门不理睬,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宅基地果不确权,对于今后自身的利益来说影响是很直接的,因为宅基地确权后颁发的不动产权证,是你今后享受宅基地一切权益的唯一凭证,没有这个凭证,一旦发生纠纷就无处说理。
2022-08-18 15:34
“如果没有人继承的话,那一般就是会收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五保户可以说是没有什么近亲属的人,另外宅基地的所有权是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作为五保户也只享有使用权。所有宅基地其实并不能作为五保户的遗产,通常在五保户去世之后,那么集体经济组织就是可以收回宅基地的。
五保户主要包括村民中符合下列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一)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者虽有法定扶养义务人,但是扶养义务人无扶养能力的;(二)无劳动能力的;(三)无生活来源的。法定扶养义务人,是指依照婚姻法规定负有扶养、抚养和赡养义务的人。国家对五保户在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孤儿为保教) 方面给予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拆迁补偿安置五保户,要符合了规定的条件,那么才能享受补偿安置待遇。”
2024-04-11 13:57
五保户死后宅基地一般归集体所有,如果宅基地上建有房子,可以由法定继承人继承该房屋,同时继续使用宅基地。
根据我国《民法典》和《土地管理法》规定,宅基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不可被继承,如果没有建任何建筑物,则直接收回集体所有。
2025-04-27 16:43
五保户的申请流程有:
1、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应当由村民本人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
2、因年幼或者智力残疾无法表达意愿的,由村民小组或者其他村民代为提出申请。
3、经村民委员会民主评议,对符合条件的,在本村范围内公告;
无重大异议的,由村民委员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4、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评议意见之日起20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将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5、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之日起2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
对批准给予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发给《农村五保供养证书》;
对不符合条件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