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行为,是法律事实的一种。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人的活动。同法律事件不同之处在于它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人们有意识的自觉活动的结果。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为:
1.必须是外部表现出来的作为或不作为,而不是人们的心理活动;
2.必须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无意识能力的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以及在暴力威胁下的行为,都不能成为法律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九条 【民事权利的取得方式】民事权利可以依据民事法律行为、事实行为、法律规定的事件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式取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三十条 【按照自己的意愿依法行使民事权利】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依法行使民事权利,不受干涉。
2022-08-11 08:54
法律行为,是法律事实的一种。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人的活动(行为)。同法律事件不同之处在于它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人们有意识的自觉活动的结果。包括作为(即积极的行为)和不作为(即消极的行为)。成立要件:(1)必须是外部表现出来的作为或不作为,而不是人们的心理活动;(2)必须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无意识能力的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以及在暴力威胁下的行为都不能成为法律行为。法律行为具有多样性。有单方的(如遗嘱)、双方的(如合同)、共同的(如建立社团),有有偿的(如购销)和无偿的(如赠与)等形式。根据法律行为的性质可分为合法行为和不合法行为。
2024-10-31 09:07
法律行为与准法律行为关系是:
两者的联系:1、二者都是当事人的表示行为;2、二者都必须要有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就是当事人是主动意思的,这样才具有法律后果;
两者的区别:1、民事法律行为在法律上的效果是由当事人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2、准法律行为的效果则是当事人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当然发生的行为。区别是意思的表示。
2022-08-09 15:58
行政法律行为包括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法律行为就是政府依法行政行为,也就是国家行政主体依法实施行政管理,直接或间接地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
2024-06-13 15:22
关于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之间的内在差异,可详述如下:
首先,法律行为所强调的核心要素在于其效力产生于意思的表达之上;而事实行为则并不依赖于此意念的表露来达到其有效性。
其次,按照法律行为进行遗产获取的方式称为传来取得,相较而言,基于事实行为所得来的财产则被视为原始取得。
再者,所有法律行为皆以意思表示作为必不可少的要素;
然而,事实行为却无需借助于此种意思表示便能实现其效果。
接下来,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法律行为都应被视为合法行为;
然而,事实行为依据其行为性质,将合法行为与非法行为进行了明确界定。
最后,法律行为对个体的行为能力提出了相应要求;但对于事实行为而言,则无此项特殊规定。
2025-01-02 11:12
1、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当事人实施行为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
2、法律行为依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事实行为依法律的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
3、法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