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七大基本原则如下:1、民事主体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平等地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益,承担民事义务。
2、自愿原则。公民参与民事活动,在意志方面是自由的,不受到支配。
3、公平原则。双方当事人的确立的权利义务应该是合理公平。
4、诚实信用原则,守信,是立人之本,也是民事活动要遵循的黄金法则。
5、公序良俗原则。从事民事活动要遵守善良风俗,公共秩序,要遵守普遍的社会习惯。
6、绿色节约原则。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共识,也是国家的政策,民事活动更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提倡浪费,破坏环境。
7、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活动要正当行使权利,不能滥用权力。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条 【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条 【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2022-08-10 13:40
1、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2、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3、公平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4、诚信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5、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6、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024-04-18 11:07
1.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2.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
3.公平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4.诚信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2022-09-26 16:32
民法典物权编的七大亮点为:
(1)居住权入编
根据《民法典》规定,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以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
居住权的设立旨在实现“住有所居”,解决特定家庭成员的住房困难问题。
(2)放开对抵押物转让的限制
《民法典》规定抵押物可以转让,例如个人按揭贷款购买的商品房可以出售给第三人,由第三人承担银行债务并继续以商品房作为抵押。放开对转让物的限制大大节约了交易成本,提高了融资便利度。
(3)延长遗失物公告期
根据《民法典》规定,遗失物自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一年内无人认领的,归国家所有。这就更加充分地保障了公民的财产安全。
(4)征用事由增加“疫情防控”
今年年初的新冠疫情给我国在应对处理上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次《民法典》在征用组织或个人的动产、不动产事由中增加“疫情防控”一项是吸取了本次疫情防控的经验,为下次疫情突发情况的应对打下法律基础。
(5)新增添附制度
添附是指不同所有人的物结合在一起,或者劳务施加于他人的物,而形成不可分离的物或新的物。
(6)土地经营权
物权编全面吸收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三权分置改革的成熟经验,创设了土地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或对土地经营权设立抵押权进行融资。
(7)降低小区业主表决门槛
根据《民法典》规定,业主共同决定事项,应当由专有部分面积占比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且人数占比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参与表决。
2022-08-10 10:45
我国七大基本法律部门: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这七个主要的法律部门。部门法或法律部门具有自己的特征:
第一,一个法律体系的所有部门法是统一的,各个部门法之间是协调的;
第二,各个部门法又是相对独立的,因为它们各自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不同,每一个法律部门都调整一定的社会现象所反映的社会关系;
第三,法律部门是基本确定的,又是不断变化的,在一法律部门确定后,会持续保持相对一段时间,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部门间也可能出现融合或分立的现象;
第四,法律部门是主客观的统一,法律部门的划分是人根据一定的客观事实将法律以主观的形式加以区分的。
2022-08-11 11:16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半个世纪以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