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诉讼的证据认定是:
一、无中生有型,即行为人虚构债权债务关系,伪造证据,如借条、还款协议;已经履行完毕但没有索回或销毁的债务文书,如合同书原件以及与案情有关的其他书面材料等,并以此作为依据向法院起诉,要求被害人履行;
二、死灰复燃型,即行为人以被害人已经履行完毕但没有索回或销毁的债务文书为凭据,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害人再次履行。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 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证据包括: (一)物证; (二)书证; (三)证人证言; (四)被害人陈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六)鉴定意见; (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2024-12-31 10:56
具体认定的标准是:
一、行为人必须捏造事实;
二、行为人提起的必须是民事诉讼;
三、行为人捏造事实提起民事诉讼的行为,应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
四、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2022-08-20 14:05
对虚假诉讼罪的认定,可以考虑从构成要件入手,其中包括了四方面:
1、犯罪主体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且还应当是具备民事诉讼行为能力,能够提起民事诉讼的自然人。单位也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2、主观方面
本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一般来说是直接故意,明知自己是用捏造的事实提起诉讼,本罪并未规定行为人需具备特定的主观目的,所以行为人进行虚假诉讼的主观目的是否为了谋取利益,谋取利益的性质是否正当均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3、犯罪客体
本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包括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秩序,具体而言,是司法机关正常的民事诉讼活动秩序,也包括他人的财产权、婚姻权、收养权、监护权、继承权等合法权益。
虚假民事诉讼的行为,不仅浪费宝贵的民事司法资源,导致真实诉讼无法得到及时审理,严重妨害司法公信力和判决权威性,同时还可能对法官职业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
4、客观方面
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2025-04-07 17:06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虚假诉讼进行认定:
1、虚假诉讼行为人侵害的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而不是诉讼相对方的权益。
2、虚假诉讼是指民事诉讼的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合谋编制虚假事实和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利用法院的审判权、执行权,非法侵占或损害国家、集体、公民的财产或权益的诉讼行为。
3、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单位或者个人。
4、主观上只能是故意。
2022-09-06 15:59
2024-06-26 10:39
依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和诉讼理论,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应当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证据要求有合法性、关联性、客观性。如果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