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诉前调解案件是在诉讼前先进行调解。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只有向法院递交了“起诉书”和相关证据资料,法院立案庭收到这些资料,进行了审查,认为符合立案条件,并出具加盖法院公章的“受理(或立案)通知书”后案件才算立案了。所以,诉前调解不算立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7修订)》第九十三条 调解的原则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2022-08-09 13:46
劳动争议案件,仲裁是诉讼的前置程序。双方也可以自己约定纠纷解决方式为仲裁,仲裁一般是当事人根据他们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自愿将其争议提交由非司法机构的仲裁员组成的仲裁庭进行裁判,并受该裁判约束的一种制度。仲裁活动和法院的审判活动一样,关乎当事人的实体权益,是解决民事争议的方式之一。仲裁机构通常是民间团体的性质,其受理案件的管辖权来自双方协议,没有协议就无权受理。
2022-09-22 14:43
2025-03-04 14:35
诉前调解是当事人在起诉前,通过调解方式解决纠纷的一种途径。具体流程如下:
1.当事人向法院提交诉前调解申请,法院在收到申请后,对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
2.法院受理案件后,将案件移交给调解组织,由调解组织指定调解员进行调解。
3.调解员在了解案件情况后,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引导双方通过协商、让步等方式达成调解协议。
4.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后,调解员将调解结果报告给法院,法院根据调解结果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具有法律效力。
5.如果调解不成功,当事人仍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诉前调解具有程序简便、成本较低、解决纠纷迅速等特点,有利于减轻法院负担,提高审判效率,也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022-09-20 15:26
收到法院的诉前调解短信,建议积极配合,按时前往法院通知的地点。
调解是指中立的第三方在当事人之间调停疏导,帮助交换意见,提出解决建议,促成双方化解矛盾的活动。
在中国,调解主要有四种形式:诉讼调解(法院在诉讼过程中的调解)、行政调解(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的调解)、仲裁调解(仲裁机关在仲裁过程中的调解)和人民调解(群众性组织即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
在中国,调解的种类很多。根据调解的主体不同,有人民调解、法院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以及律师调解等。人民调解是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进行的调解;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主持下进行的调解;行政调解是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国家行政机关主持下进行的调解;仲裁调解是在仲裁机构主持下进行的调解。在这几种调解中,法院调解属于诉内调解,其他都属于诉外调解。
2022-08-12 11:19
我国现行民诉法虽没有诉前调解的规定,但法院开展诉前调解的报道却常见诸报端并获得赞誉。目前诉前调解多适用以下几类案件:
(1)家庭纠纷类,如:婚姻、抚养、赡养、收养、监护婚、继承等。
(2)相邻关系类,如:宅基地和不动产纠纷等。
(3)小标的额案件,如:小额的债务纠纷、小额的合同纠纷等。
(4)人身损害赔偿类,如交通事故和工伤事故引起的权利义务关系较为明确的损害赔偿纠纷。
(5)民间借贷纠纷类,如诉讼标的额较小,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较为明确的民间借贷案件。(6)其他事实清楚、法律关系简单、权利义务明确、争议不大的纠纷。
诉前调解处理遗产纠纷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团结,由协商解决完全基于有关当事人的自愿行为,因此处理后不会伤害彼此之间的亲情,也有利于纠纷的迅速、彻底解决。由于以协商方式处理遗产纠纷,不需经过别人的调解,更无须诉诸法院,节省了当事人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同时,由于协议是当事人自行协商达成的,因而能够使纠纷得到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