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自动离职,如果是提前三十日发邮件通知单位的,是有效的;如果员工还在试用期的,只需要提前三日;如果单位具有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等行为的,则员工可以在发邮件的当天申请离职,并依法办理离职的手续。
劳动者试用不合格,包括完全不具备录用条件和标准,部分不具备录用条件和标准两种。要证明劳动者在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用人单位应当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在发布的招聘简章、招聘信息中明确录用条件和标准。 2、对劳动者进行一定的背景调查。 3、建立试用期的绩效评估制度,明确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及考核方法。
员工遭受工伤后进行工伤鉴定程序: 用人单位或者职工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组成专家组;作出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如果被派遣员工发生工伤,由用工单位将其送往医疗机构治疗;派遣单位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申请工伤认定;派遣单位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以及携带工伤认定决定书、劳动能力鉴定书等资料去申请工伤保险待遇。
违法辞退员工是指用人单位在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过程中,违反了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具体来说,违法辞退员工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违反法律规定辞退:用人单位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未满足法定的辞退条件,如未提前通知或未支付经济补偿金等,径自解除劳动合同。 没有正当理由辞退:用人单位在辞退员工时,没有正当、合法的理由,如不符合《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 程序不合法:即使用人单位有辞退员工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但如果在辞退过程中未遵循法定的程序,如未进行适当的调查、未听取员工的申辩意见等,也属于违法辞退。 歧视性辞退:基于员工的性别、年龄、民族、宗教信仰、身体健康状况等法定不得歧视的因素进行辞退。 恶意辞退:用人单位出于恶意,如为了规避支付员工赔偿金、社会保险等,而采取的辞退行为。 违法辞退员工的法律后果可能包括: 员工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 员工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支付赔偿金,赔偿金为经济补偿的两倍。 用人单位在辞退员工时,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辞退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员工违法犯罪,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单位可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不需要赔偿。员工违法犯罪但单位还想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按规章制度处理,处理时可以考虑其罪行的性质、程度、刑期以及犯罪的原因,重要的是其在单位的作用和价值。
根据劳动法,公司倒闭,应按规定给予员工解除合同补偿金,标准为: 工作满一年的给一个月补偿金(月平均工资),如果做了十年,应该给十个月补偿金。 劳动关系解除或者终止后产生的支付工资、经济补偿金、福利待遇等争议,劳动者能够证明用人单位承诺支付的时间为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后的具体日期的,用人单位承诺支付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劳动者不能证明的,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公司破产,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公益债务后,首先是补偿员工应得收入。
关于员工加班加点加班费的计算方法: 1.若是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属于加点应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2.若在休息日工作且不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3.若是在法定节假日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员工被企业拉入黑名单,可以与企业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或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不成的,向人民法院起诉。
个人企业辞退员工是否有补偿是要看情况的。 1、如果员工不存在任何过错,个人企业无故辞退员工的话,个人企业就要按照被辞退员工在单位工作的年限计算,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员工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2、如果属于劳动者主动提议并与单位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又或者是劳动者因具有严重违纪、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情形而被单位单方面辞退的。此时个人企业就不用支付经济补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