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并不能因此而免除其应负的民事责任,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被害人没有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或不属于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则被害人在罪犯被判刑后,可以单独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罪犯赔偿因犯罪行为而给被害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免予刑事处罚会有案底。免予刑事处罚,是指人民法院经过审理认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只是因为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因而判决免予刑罚的一种制度,是人民法院以被告人构成犯罪为前提,以“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为概括性条件的一种合法选择和判决。
别人欠钱,应当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首先应该写一份好的起诉书,如果真的很难写,可以口头起诉,然后应该把证据和起诉书带到法庭,并支付诉讼费用,经法院审查后,法院将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依法受理的案件将开庭审理,最后法院将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决,人民法院判决后,对方当事人仍不偿还的,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如果判决下来了,那么应在判决生效后2年内向法院提起强制执行,让法院直接查对方财不进行执行,如果对方就不执行,在一般地区,可以由法警拘留对方当事人,一般是一年一次,一次15日。 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诉前财产保全就是将对方的账户、房子、车等财产查封上,防止对方转移财产。这一步并非必须的流程,要结合各案的情
法院立案没有数额限制,只要双方当事人存在民事纠纷,符合立案条件的,都可以到法院起诉,法院应当立案。 起诉的条件,见《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
民事纠纷无赖堵门,可以报警处理。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或者非法搜查他人身体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1、建筑工程合同法纠纷属于民事纠纷,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方法解决。 2、解决合同纠纷,应该通过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 (1)双方当事人在友好的基础上协商解决纠纷; (2)要求有关机构调解,单位是国有企业的,可以要求上级机关进行调解; (3)根据合同中规定的仲裁条款或双方在纠纷发生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4)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当事人协商解决 所谓协商解决是指土地纠纷发生以后,由当事人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直接进行磋商,自行解决纠纷的办法。 协商解决后,当事人双方应当签署协议。该协议由当事人自愿执行,没有法律的约束力。如果当事人一方后悔,拒绝执行,另一方可以申请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进行调处。 (二)人民政府调处 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人民政府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处理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劳动争议案件属于民事诉讼,劳动者因为劳动争议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属于民事案件,受《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的调整,劳动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但是,劳动纠纷一般要先提起劳动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才能提起劳动诉讼。
1、办理地点: 民间纠纷,由纠纷当事人所在地(所在单位)或者纠纷发生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调解。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不了的疑难、复杂民间纠纷和跨地区、跨单位的民间纠纷,由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调解,或者由相关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调解。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2、办理流程: 申请-接受调查-接受调解-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或调解不成终止调解。
当民事纠纷被公安机关刑事立案时,当事人需同时应对刑事调查和民事纠纷处理的双重压力。以下是具体的处理流程和法律要点: 一、核心结论 民事纠纷被刑事立案后,当事人应当立即核实立案真实性,通过律师介入、提交证据证明案件民事属性,并同步申请民事案件中止审理(若已起诉)。若刑事立案错误,可向检察机关申诉监督;若确涉刑事犯罪,需区分责任范围,合理应对民事赔偿与刑事责任的衔接。 二、关键处理步骤与法律依据 1. 核实刑事立案真实性 操作方式:联系办案机关(如派出所、经侦部门)或通过律师查询案件编号、立案决定书。 法律依据:《刑事诉讼法》第112条,公安机关应在立案后书面通知控告人,但无义务通知被调查人。当事人可委托律师持委托书、律所证明向公安机关了解情况。 2. 判断案件性质是否属于刑事犯罪 民事与刑事的界限: - **民事纠纷**:如合同履行争议、借款逾期不还(无非法占有目的)。 - **刑事犯罪**:如虚构事实骗取财物(构成诈骗)、挪用资金(需符合职务侵占要件)。 应对策略: - 收集证据(如合同、转账记录、沟通记录)证明无犯罪故意。 提交《不予立案法律意见书》或向检察机关申请立案监督(《刑事诉讼法》第11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