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罪没有死刑。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
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
在跨地区运行的公共交通工具上盗窃,盗窃地点无法查证的,盗窃数额是否达到"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应当根据受理案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确定的有关数额标准认定。
盗窃毒品等违禁品,应当按照盗窃罪处理的,根据情节轻重量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 在跨地区运行的公共交通工具上盗窃,盗窃地点无法查证的,盗窃数额是否达到"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应当根据受理案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确定的有关数额标准认定。 盗窃毒品等违禁品,应当按照盗窃罪处理的,根据情节轻重量刑。
2025-05-14 10:09
申请追缴赃物返还需向办案机关(公安机关、检察院或法院)提交书面申请及相关证据,办案机关审查确认权属后依法返还。若赃物已被处理或灭失,可要求退赔。
2025-05-14 10:09
开设赌场罪主犯的判刑结果一般在法院受理案件后 2个月内宣判,最迟不超过 3个月;若案件复杂或存在特殊情况,可能延长至 6个月 甚至更久。主犯的刑期通常为 5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则可能判处 5-10年有期徒刑,具体需结合案件情节和程序适用情况。
2025-05-13 16:34
明知是赃款仍进行交易(如买卖、转移、抵债等),可能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具体需结合交易方式、金额及主观认知综合判定。情节严重的,最高可判处七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一、罪名认定要点
1. 构成要件分析
主观明知:行为人需明确知晓交易的款项属于犯罪所得(如盗窃、诈骗、贪污等)。
司法实践中,“明知”包括实际知道(直接告知赃款来源)和应当知道(通过异常交易方式推定知情)。
推定情形:交易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交易时间/地点隐蔽、款项来源不明等。
客观行为:对赃款进行收购、销售、转移、抵债或变相交易,掩盖其非法来源。
例如:用赃款购买车辆后转卖、以赃款抵偿债务、将赃款拆分存入多个账户规避监管等。
2. 入罪标准
金额或情节要求:
交易赃款价值达 3000元以上(多数地区立案标准);
多次交易、涉及跨境转移、帮助洗钱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如赃款用于赌博、毒品等非法活动)。
2025-05-13 16:32
该行为可能构成 故意毁坏财物罪,具体需根据财物损失金额、情节及主观恶性综合判定;若存在“借故生非”扰乱社会秩序等情形,可能涉嫌 寻衅滋事罪。
一、罪名认定要点
故意毁坏财物罪(《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
行为要件:故意毁坏公司设备(如电脑、机器等),导致财物损失。
金额或情节要求:
损失金额达到 5000元以上(多数地区立案标准);
多次毁坏财物、纠集多人实施或造成其他恶劣社会影响。
主观要件:明知行为会损坏财物,仍积极追求或放任结果发生。
寻衅滋事罪(《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
适用情形:若砸毁设备的行为被认定为“借故生非”或“发泄情绪”,且严重扰乱公司经营秩序或社会公共秩序。
情节要求:需达到“破坏社会秩序”且“情节恶劣”程度(如造成公共场所秩序混乱、引发群体性事件等)。
2025-05-13 16:30
遗弃罪是指对年老、年幼、患病或其他无独立生活能力的家庭成员,负有法定扶养义务却拒绝扶养,且情节恶劣的行为。构成此罪者,最高可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二、构成要件详解
1. 主体要件:特殊义务人
义务来源:行为人必须是对被遗弃者负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扶养义务且具备实际扶养能力的人。例如: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义务;
成年子女对无生活能力父母的赡养义务;
夫妻之间的相互扶养义务;
其他基于监护、收养等法律关系产生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