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以合法渠道买卖微信号是合法的,若是私自倒卖他人微信号,那么是违法的。我国法律规定,私自倒卖他人微信号构成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 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泄露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居民身份证记载的公民个人信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单位有前款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有前两款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2022-09-13 11:13
根据现有法律,目前没有法律明确规定售卖微信号是违法的。但若微信号是通过非正常手段盗取回来再出售,那就是触犯法律的行为。
现在的微信账号都是绑定了手机号码,且绑定了银行卡用于收发红包、转账,据此,微信号属于个人信息。
2022-08-11 15:39
微信号发广告不违法,但是违法微信对于群内不允许做上平推广。
目前针对朋友圈内使用个人微信号发布商品相关信息和广告的行为,国家还未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也就是说个人微信号是可以发布相关产品的宣传信息,但并不是说朋友圈内就可以随意发布广告。《广告法》规定,凡是在微信圈里向他人散布或转发虚假广告致人损害的,不管是否收取了费用,只要有过错,追责将会延伸到微商和转发者,严重的承担刑事责任。而个人或单位申请的公众号,如未取得相关执照从事广告服务行为,也是不允许的,需要到工商部门办理广告许可证等相关手续。
2023-04-18 09:09
行为人以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或者侵犯他人隐私的,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022-08-11 15:57
警察可以通过微信号查到身份信息。必要的时候,公安局可以通过微信号查询。微信号有手机号,通过调取手机号就能查出身份证号,除非手机号不是本人的户头。
警察要查别人的个人信息情况,除非是办案需要,并且还经要公安局的相关部门开具相关手续,否则就是违法行为。而你不是犯罪嫌疑人,他就不具备追查你信息的案由,相信他所在的那个公安局的相关部门也不会给他开具相关证明的。如果他通过不正当渠道获得了你的信息资料,就证明他违规操作,侵犯了你的隐私权,其他明知帮他违法违规的人也是犯了渎职行为。可以先向他的主管领导反映情况或者纪检、监察部门反映。
2022-09-24 10:15
被盗号的骗了钱应当报警处理,由警方来缉拿犯罪分子,追回赃款。再者可以让自己的好友联系微信安全中心举报。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所以,不构成诈骗罪。例如:拐卖妇女、儿童的,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罪。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二者从实质上说都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欺诈行为的内容是,在具体状况下,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因此不管是虚构、隐瞒过去的事实,还是当下的事实与将来的事实,只要具有上述内容的,就是一种欺诈行为。如果欺诈内容不是作出财产处分的,则不是诈骗罪的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必须达到使一般人能够产生错误认识的程度,对自己出卖的商品进行夸张,没有超出社会容忍范围的,不是欺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