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层民主自治的主要形式有: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1.农村村民自治的机构为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居住状况、人口多少,按照便于群众自治的原则设立。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2.城市居民自治的机构为居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设立是以实现居民自治为目的,以根据居民居住状况、便于居民自治为原则,以100-700户作为所辖居民户数的范围。
我国法律规定,居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规模调整,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条 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居住状况、人口多少,按照便于群众自治,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原则设立。 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村民委员会可以根据村民居住状况、集体土地所有权关系等分设若干村民小组。
2024-10-09 09:39
在城市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主要是指中国在城市和农村按居民的居住地区建立起来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城市居民或农村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组织。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建立在中国社会的最基层、与群众直接联系的组织,是在自愿的基础上由群众按照居住地区自己组织起来管理自己事务的组织。
2022-09-24 15:10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是指一个或多个少数民族在其聚居地方依法实行区域自治的行政区域。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1、行使立法权利,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拥有对国家有关法律的变通执行权利。
3、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4、培养干部的权利。
5、组建公安部队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国家的军事制度和当地的实际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6、自主发展经济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
7、进行贸易活动的权利。
8、管理财政的权利。
9、自主发展文化教育的权利。
2022-10-17 09: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自治机关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自治区 、 自治州 、 自治县 、 自治旗 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早在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的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就开始出现。 1941年在 陕甘宁边区 的 正宁县 建立了 回民 自治乡人民 政府 ,在城川建立了蒙古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1947年建立了省一级的 内蒙古自治区 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于1952年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在各 少数民族 聚居的地区,建立了 行政 地位相当于乡(村)、区、县、专区或专区以上的自治区,不论人口多少和地域大小都统称自治区。 各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机关,即各 民族 自治区的政权机关,称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2022-08-10 10:27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是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权力机关。由本行政区域内的各族人民依法选举的代表组成。自治区、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本级民族自治地方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2022-10-27 13:32
公民民主监督的四种方式如下:1、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通过人大代表或各级人大常委会反映行使。
2、信访举报制度,通过电话、信访等方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
3、舆论监督制度,通过新闻媒体监督。
4、参加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