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申请调解。发生工伤事故赔偿纠纷,若协商不成可以申请调解; 2、劳动仲裁程序。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不了的,则可以依据劳动仲裁法规提起仲裁程序; 3、诉讼。对劳动仲裁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对一审法院判决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二审法院提起上诉。
劳动欠薪起诉状应包括以下内容: (1)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公民应当写明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工作单位及职务、住址和联系方式,法人写明法人全称、住所地、法人代表人姓名职务、委托代理人姓名、单位职务、地址,律师则写明所在律师事务所即可; (2)有具体明确的诉讼请求; (3)有起诉所依据的事实与理由; (4)证据和证据来源; (5)当事人签名盖章和签署的日期。 另外,劳动仲裁是劳动诉讼的前置程序,劳动者应当先进行劳动仲裁,再提起劳动诉讼。
需要分情况来看。 1、被执行人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一般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执结;非诉执行案件一般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执结。但中止执行的期间应当扣除。 2、有特殊情况须延长执行期限的,应当报请本院院长或副院长批准。申请延长执行期限的,应当在期限届满前5日内提出。 3、如超过六月未执行的,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上一级人民法院经审查,可以责成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内执行,也可以决定由本院执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执行。
欠薪打12333有用。 拖欠工资,不发工资、克扣工资可以打12333电话投诉,该电话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电话。 也可以到劳动局监察大队投诉。 “12333智询通”智能服务系统通过对12333电话咨询中心知识库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门户网站海量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着重突出人机互动“对话”服务方式。
1、劳动派遣发生欠薪这么处理:劳动力派遣合同涉及两个法律关系,即劳动力派遣合同关系与劳动合同关系。对内而言,派遣单位与劳动者(本单位职工)有劳动合同关系。对外而言,派遣单位与接受单位有劳动力派遣合同关系。劳动力派遣合同的履行把三方形成的劳动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结合在一起。 2、由于这两种法律关系产生的纠纷性质不同,处理争议的程序、适用的法律以及时效也各不相同。在审判实践中应注意区分对待。劳动者依据劳动关系起诉派遣单位、接受单位的案件为劳动争议案件,派遣单位与接受单位依据劳动力派遣合同起诉的案件为普通民商案件。 3、对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和接受单位之间的劳动争议,应通过劳动仲裁前置程序,适用劳动法规定的60天仲裁时效,按照《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规定的程序处理。 4、进入诉讼阶段,由人民法院按照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并且审查仲裁程序和实体处理是否合法,依法做出裁决。 5、对于派遣单位与接受单位因劳动力派遣合同纠纷提起的民事诉讼,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然后按照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在实体上适用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依法做出裁决。
对于广大基层教师而言,当遇到雇主克扣工资或无缘无故延迟支付;或者在雇主拒绝支付劳动者因额外工作所获得的工资报酬时,有权向当地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诉,要求其监督雇主及时足额地支付应得的工资报酬及相应的经济补偿,此外还可依据法规要求雇主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按照法律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 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按月支付”即包括工资应当以月薪的形式发放,也包括应当每月支付,因此用人单位应当在自然月结束的30天内结算工资,超过30天即构成拖欠工资。
1、双方协商解决。 2、调解解决。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的,可自愿申请调解委员会调解。 3、仲裁解决。可自发生劳动争议之日起一年内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 4、诉讼解决。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书之日起15日内,向当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有以下几种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可以尝试与所在地区的劳动监察部门联系。他有责任积极处理这种情况,并代表对企业提出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 其次,无论何种情形,用人单位都应按照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每位职工如期足额地发放薪资待遇。若出现举止失当,拖欠或未足额发放工资的行为,有权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递交支付令申请。届时,人民法院将依据法律程序,依法发布支付令。
用人单位欠薪,劳动者可以拨打12333,也可以打当地劳动局的电话。12333是全国劳动保障部门统一设立的服务热线。而劳动者向当地劳动局举报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单位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加付赔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