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到期后公司不续签且未提前通知的,您有权获得经济补偿金(按工作年限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但一般无法主张“未提前通知”的单独赔偿。若公司未提前通知导致您产生实际损失(如误工损失等),可另行主张赔偿,但需举证证明。
一、必得赔偿:经济补偿金1. 赔偿条件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6条,劳动合同到期终止时,公司不续签需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唯一例外情形是:
公司维持或提高原劳动合同条件提出续签,但您拒绝续签。
其他情况(包括公司未提前通知)均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2. 计算方式工作年限经济补偿金标准示例(月工资5000元)满1年1个月工资工作3年 → 3×5000=1.5万元6个月≤年限<1年1个月工资(按1年算)工作8个月 → 1×5000=5000元不满6个月0.5个月工资工作4个月 → 0.5×5000=2500元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47条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27条(明确月工资=前12个月平均应得工资,含奖金、津贴等)
二、可能获得的额外赔偿1. 未提前通知的损失赔偿(需举证)若公司未提前通知导致您产生以下实际损失,可主张赔偿:
未及时找到新工作的误工损失(需提供求职记录、新工作薪资证明等);
因突然失业产生的额外支出(如社保代缴费用、交通费、培训费等)。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584条(违约损害赔偿=实际损失+可得利益损失)
2. 未续签但继续用工的双倍工资若合同到期后公司未续签但继续用工超过1个月,可主张未签书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最多11个月工资)。
示例:
合同到期后继续工作3个月未续签 → 可主张3个月×5000元=1.5万元额外赔偿。
三、维权步骤1. 协商谈判话术建议: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6条,公司不续签应支付我X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我要求7日内结清工资并支付补偿金,否则将申请劳动仲裁。”
2. 劳动仲裁仲裁请求:
支付经济补偿金(计算方式见上文);
支付未提前通知导致的损失(如有证据);
支付未续签期间的双倍工资(如继续用工)。
材料清单:
劳动合同、工资流水、社保记录;
公司不续签的书面/聊天记录;
损失证据(如求职记录、费用票据等)。
四、风险提示时效限制:
经济补偿金需在离职后1年内申请仲裁,超期将丧失胜诉权。
举证难点:
“未提前通知”本身不直接产生赔偿,需证明该行为与您的损失存在因果关系。
地方性规定:
部分地区(如北京)要求用人单位到期前30日通知是否续签,未通知的可按日支付赔偿(具体咨询当地12333)。
五、参考案例莫某某与乾务镇农技推广站案(承包合同纠纷):
案情:合同到期后未续签,法院认定未提前通知视为不定期租赁,需支付占用费。
启示:劳动合同到期未续签但继续用工的,可能形成事实劳动关系,适用双倍工资规则。
建议行动:立即保存工作证据(考勤、工作记录等),7日内书面要求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条 【损害赔偿范围】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造成对方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劳动者工作不满12个月的,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
2025-05-17 13:49
一、结论
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且本人承担主要责任的,原则上不能认定为工伤。但若存在责任认定错误或符合特定例外情形,仍有可能通过法律程序争取工伤认定。
二、核心规则与适用分析
1. 工伤认定的基本条件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因交通事故受伤需满足以下条件:
事故类型:交通事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或火车事故;
责任划分:非本人主要责任(即次要责任、同等责任或无责任);
时间与路线:发生在合理上下班时间内,且属于往返住所与工作地的合理路线(包括买菜、接送子女等必要生活活动延伸路线)。
示例:
员工下班后顺路买菜,在菜场附近被机动车撞伤且对方全责,可认定工伤;
员工因闯红灯被撞且承担主责,即使路线合理,也不符合工伤条件。
2. 主要责任的例外情形
以下情况可能突破“主责不认定工伤”的限制:
责任认定错误:若交通事故责任书存在程序违法或事实认定错误,可通过行政复议或诉讼推翻原责任划分;
特殊司法判例:个别地区或案件中,法院可能基于保护劳动者权益的考量,结合其他证据(如证人证言、监控录像)重新认定责任。
3. 民事救济途径
若因主责无法认定工伤,劳动者仍可主张民事赔偿:
侵权赔偿:向事故责任方(如肇事司机)索赔医疗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等;
用人单位补偿:若用人单位存在过错(如强制超时工作导致疲劳驾驶),可能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2025-05-17 10:18
试用期可以依法延长,但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双方协商一致、延长后总期限不超法定上限、存在合理延长理由(如员工因重大疾病等客观原因未完成考察)。违法延长试用期需支付赔偿金,劳动者可主张维权。
核心规则与处理方式:
1. 合法延长试用期的条件
协商一致:必须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单方面延长无效;
期限合法:延长后总试用期不得超过法定上限(例如:3年劳动合同最长试用期6个月);
合理理由:如员工因重大疾病请假、岗位调整需重新考察等客观原因。
2. 违法延长的法律后果
赔偿金:超期履行的部分,按转正后工资标准支付赔偿(如超期1个月赔偿1个月工资);
补足工资:试用期工资低于转正标准的,需补足差额;
行政处罚:劳动部门可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面临罚款。
3. 维权路径
协商:与用人单位沟通恢复合法试用期或赔偿;
投诉: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举报;
仲裁/诉讼:申请劳动仲裁,对结果不服可起诉。
2025-05-17 10:16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需向劳动者支付双倍经济补偿标准的赔偿金,并承担其他相关损失赔偿责任。劳动者可选择要求继续履行合同或接受赔偿,赔偿金计算以工作年限和月工资为基础,最高不超过法定上限。
2025-05-17 10:15
签订三年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有权中途辞职,但需依法履行提前告知义务或符合法定解除情形。若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行为(如拖欠工资、未缴纳社保等),劳动者可立即解除合同;若无特殊约定(如服务期、竞业限制),普通情形下辞职无需支付违约金
2025-05-10 10:28
一、结论
未签劳动合同但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员工死亡,其家属可依法主张工伤或侵权赔偿。具体赔偿需分情况处理:若因工死亡,按工伤保险标准赔偿;若与工作无关,可通过侵权责任索赔。
家属需优先证明劳动关系,并区分死亡原因主张权益,赔偿项目包括丧葬补助金、抚恤金等。
二、分情况赔偿标准
1. 因工死亡(工伤情形)
若员工因工作原因死亡(如工伤事故),无论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只要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均按《工伤保险条例》赔偿,具体包括:
丧葬补助金:6个月 * 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供养亲属抚恤金:按职工生前工资的一定比例(配偶40%、其他亲属30%,孤寡老人或孤儿额外增加10%)按月发放;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20倍(2023年标准为约94.8万元)。
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第六十二条。
2. 非因工死亡(非工伤情形)
若死亡与工作无关(如突发疾病非工作期间死亡),用人单位需按地方规定支付:
丧葬补助金:部分地区规定为3-6个月当地月平均工资(如北京为5000元);
一次性抚恤金:根据地方标准,可能按职工工资或社会平均工资计算(如广东为6-12个月工资)。
若用人单位存在过错(如未提供安全条件导致意外),家属还可依据《民法典》主张侵权赔偿(医疗费、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